芙蓉國評論丨深耕鄉村“土特產” 打好振興創意牌
文/向湘源
習近平總書記強調,“各地推動產業振興,要把‘土特產’這3個字琢磨透。”產業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和關鍵。要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,激發鄉村振興發展活力,需充分挖掘本土特色資源,盤活鄉村“土特產”,打造地方獨特的“名片”。
“土”,就是立足鄉村、深挖“土”根,讓“一方水土養一方人”。鄉村產業發展的關鍵是用好一方水土,深挖傳統文化、地方習俗、非遺文化,豐富其內涵,實現由“賣產品”向“賣風景”“賣文化”的轉變。要善于在“百姓庭院”“阡陌角落”,尋找“文化之脈”“歷史之源”,摸清“沉睡資源”“閑置資產”,做到對本土資源“如獲至寶”“如數家珍”。當然,因地制宜是深挖“土”根的應有之義,決不能搞“一刀切”“大水漫灌”,只有宜種則種、宜養則養、宜林則林,才能更好實現鄉村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。
“特”,就是打造品牌、放大“特”色,讓“一方水土興一方業”。無論是陜西省金米村“小木耳大產業”,還是火出圈的“村BA”賽事、“淄博燒烤”,都是地方特色在新時代的多彩呈現。發展特色產業,不僅要知道自己有什么,更要跳出一域看全局,只有避免“井底看天”“閉門造車”,在品種上要做到人無我有、在品質上做到人有我優,才能更好打造為廣大消費者所認可、具有差異化競爭力的特色。同時,在宣傳方式上做好擦亮、打磨工作,方能更好發揮“乘數效應”。
“產”,就是集聚合力、延長“產”鏈,讓“一方水土富一方農”。湘蓮加工成蓮子干貨,番薯磨粉做成粉絲,草莓晾曬成干果……農產品精深加工的技術能讓“土特產”搖身一變,成為精致的“香餑餑”“伴手禮”。而打破“酒香也怕巷子深”的瓶頸,需要加強“土特產”與文旅業、物流業等優勢互補。一方面,搭上農村電商等新業態的數字快車,銷售渠道線上線下同步擴寬;另一方面,借著鄉村旅游新時尚的東風,開發更多休閑觀光、生態旅游、民俗文化等元素的潛力,助力小產業更好撬動大振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