散文|半山橋傳說
半山橋村位于祁東縣步云橋鎮北行約12公里處,楊家臺水庫即杳湖之濱,南岳余脈祁東縣步云橋鎮最高峰——杳霧山下,曾是祁東縣有名的貧困村,該村現已與黃龍江村、趙公堂村合并為黃龍江村。筆者曾在該村結對扶貧,常與村民攀談當地的風土人情。據說,半山橋以前叫伴仙橋,這里山高路遠,人跡罕至,但是山高林密,水青山黛,風景優美。特別是杳湖深處金龍洞山泉如涓、如瀑、如潭,青純秀美,香醇甘甜,千年不絕;泉水落入潭中,水花飛濺如絲、如霧、如塵,尤如仙境。
傳說唐末有個讀書人科舉考試屢試不第,憤懣之下,遁世隱居,在此躬耕壟畝。此人姓黃、名杳、字龍江,河南黃川縣人,荊楚名相黃歇之后。伊始,黃母在江邊浣紗,被江中蛟龍綣入龍宮,恍然驚疑間又被送回岸邊,懷胎十月生下一子,因故取名龍江。龍江少時孔武有力,聰穎好學,博聞強記,十年寒窗苦讀,終究未能搏取功名。隱居山林后,長喟嘆時運不濟、懷才不遇,憤世嫉俗,行云野鶴,常與寺廟、道觀主持談經論道,吟詩作對,曾有《龍江文札》傳世,現已失佚。
一日在野豬嶺(半山橋一山名,因常見野豬出沒而得名)上砍柴,突聞救命之聲,只見一女子被一頭野豬撕咬,龍江奮不顧身赴向野豬,野豬兇猛,龍江舍命相搏,抱住豬腿一起墜入山谷,豬被摔死,而人被樹枝掛住得以幸存,但也身受重傷。經女子悉心照料,三月痊愈,相互扶持時,端茶送水間,常有肌膚相親,兩情相悅,心中暗許。此女并非凡人,乃一仙女,自稱姓董,一說是董永與七仙女的遺腹女,巧手善織,絹媲云錦,因迷戀人間美景,錯過了歸期,在此逗留,可謂天賜良緣。
一日,杳霧山霞光萬丈,杳湖島上紫氣升騰,杳湖如一條彩練在群山峻嶺之中蜿蜒舞動。龍江上山砍完柴,下山洗澡,織女采完萱在水另一方沐發。龍江游至湖心,突然射出兩道金光,形如蝌蚪,蜿如雙艇飛向織女;與此同時,織女從發際梳出兩顆螢光閃閃的明珠,亦如離弦之箭迎將過去,相會處佛光繚繞,悱惻纏綿,繪成一幅八卦圖,旋即從太極之眼,分頭飛出兩只鳳、凰,凰飛龍江,臨近,一頭扎進龍江懷中變成一條碩大的錦鯉,只見那鯉搖頭擺尾,活蹦亂跳,眨眼間如哪吒出蓮花般幻變成一個小男孩;鳳飛織女,臨近,一頭扎進淺水邊,變成一只碩大的河蚌,那蚌扇開貝殼,殼內藏著一顆大珍珠,頃刻間幻化成一個白白胖胖的小女孩。倆位小孩恰似傳說中的金童玉女,更似逢年過節家家戶戶貼在門窗上的兩個福娃,煞是可愛。此刻,周邊的村民見此情景,驚詫不已,奔走相告,接著敲鑼打鼓登門道賀,龍江、織女雙雙抱著兩個福娃又驚又羞開門迎客,山村鞭炮陣陣,炊煙裊裊,道不盡“只羨鴛鴦不羨仙”的人間歡喜與詩情畫意。
話說這倆福娃亦非凡胎,男娃取名黃道,聰慧過人,悟性極高,頗有幾分仙風道骨,及長,文經武律,無師自通,上知天文地理,下知人情世故,小小年紀就幫四里八鄉算八字、看風水,擇日從事,趨吉避兇,無不應驗,時稱“活半仙”,因此之故,祁東人多信八字、風水,其實風水之說并非迷信,最早源自《周易》,是一門極其深奧的玄學,不是一般人所能學習和掌握的。其集“天道、地道、人道”于一體,融“天時、地利、人和”于一爐,只可惜黃道生逢亂世,莫名于天下。
女娃取名黃萱,萱者,本是織女從天庭采植來的一種靈草,極富食、藥用價值,尤其特別的是“采萱日當午,汗滴花下土,誰知盤中餐,棵棵皆辛苦。”,只有正午太陽最暴烈的時段采摘的萱花,口感、營養和品質才最佳。當然,仙女臨水則有魚群趨之,行止皆有祥云蔭之,其自采并不用擔心太陽暴曬。黃萱初長成,出落得婷婷玉立,枊眉杏眼,顧盼生輝,而萱草俗稱黃花菜,故在祁東叫未婚未孕的窈窕淑女為“黃花妹子”,可見水靈俊俏君子好逑的祁東妹子原本是有仙女基因的。
之后,黃龍江拓田而耕,董仙女養蠶而織,一家人自是度過了十八載幸福美好的時光。清晨,登頂杳霧山之巔,極目千里,無限風光盡收眼底;傍晚,泛舟湖上,只見湖光山色隱隱約約,彩虹當空五光十色,相映成趣,伴仙橋便由此得名。
不料,好景不長,人仙偶合終不能長久,仙女在天,豈可以常住人間,人仙殊途想留下來也是身不由己的,……愛妻飛天之后,黃居士思妻心切,每每泛舟湖上,傷心欲絕,以酒消愁,朦朧中見水中峰影婆娑,星月閃爍,似嬌妻淚眸傳情,聞水聲澹澹,如泣如訴,便縱身一躍,投入水中(本是龍胎,亦非凡人),……父母都走了,兩個孩子不知所終。只留下空山野嶺,伴無人則半,仙無人則山,橋還是那座橋,自此更名為半山橋。
光陰荏苒,穿越千年,由于地處偏僻,交通閉塞,半山橋空有好山、好水、好風光,卻長期開發緩慢,經濟十分落后。經過近幾年來的努力,基礎設施有了很大改善,衡邵237省道已經貫通,杳霧山的文旅開發正如火如荼。這里民風純樸,特產豐富,山清水秀,自然條件和人文景觀得天獨厚,現已規劃為省級濕地公園,似可以恢復原名,后續的發展直引人無限遐想呢!
(周運動/文)